何时无声,何应惊雷

来源:法商时代发布时间:2024-04-22浏览次数:10编辑者:法商时代

方司晨(英语23402)

面对“发声与沉默”的抉择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。或是林语堂的“以声辩声,不如以无声辩声,以言辩言,不如以无言辩言”;又或是《荀子》中“言而当,知也;默而当,亦知也”;再或是范文正之“宁鸣而生,不默而死”。在我看来,无论何时,“沉默与发声”并不是处在对立面,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大胆说,也不能崇尚默不作声。沉默但并不退缩,发声勇敢且果决。

发声是态度的彰显,是个人责任的体现。

黑人运动领袖马丁?路德?金曾说“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悔恨,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,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。”正如此言,倘若康有为、梁启超保持沉默没有公车上书,又怎会有晚清维新变法,又如何能唤醒腐败的政府;倘若魏征没有直言不讳,而是一向沉默寡言,又怎会有后来的“贞观之治”,又怎么能辅佐于李世民左右,让整个国家欣欣向荣;倘若没有我们国家外交部发言人的无懈可击的逻辑、犀利的语言,又怎么能在面对外媒的错误言论和无端指责时,发出属于中国的声音,杀的对方落荒而逃,将大国风范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因为肩上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,使他们变得强大,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,发出对人民有利的声音。

沉默并不代表着无视,而是不随波逐流,等候事物展露本质的过程。

《沉思录》道明了人对事物认知的片面性导致真相被掩藏的现象。在当今信息鱼龙混杂时代,似乎已经出现了一种职业叫做“网络喷子”,因为他们的凭空造假,捏造事实,导致了多少生命的鲜花的凋零。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新闻帖子,仿佛在告诉我们所谓的“真相”,殊不知,在不知不觉中那些流言蜚语成了致命的“匕首”。王开岭曾感叹“我们唱了一路却发现无声无词,我们走了很远的路,却忘了为了什么而出发。”对啊,这时候的无词的歌不如沉默来的好。古人说,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。有时候自己想说服别人,或是有所辩解,有时候反而会越描越黑,照例没有什么影响,而且越说越渺茫,这还不如及早沉默。如今这个社会,适当的沉默或许能够让你得到片刻的休息,从而更加冷静客观的思考自己目前的处境。沉默有时是能够建立一种权威和震慑力的。正如电影《教父》中,有这样一句台词“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是怎么想的。”

而不论是发声还是沉默,我们都应该理性。理性发声,首要三观;理性发声,还当明辨清;理性发声,更需有赤诚。理性沉默,在于深沉而内敛;理性沉默,换深邃的智慧;理性沉默,避不虞之隙。

苏格兰哲学家约翰?洛克说“沉默是最大的忍耐,发声是最重要的行动。”当下,人们应该深刻理解发声与沉默的真正内涵,或是无声,或是惊雷,都应该有它的道理。沉默是最强大的武器,发声是最真实的表达。正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我们,自当正确抉择“何时无声,何时惊雷”,不负一路繁花,盛绽青春风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