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坛逐梦,“百岁”不辍

来源:法商时代发布时间:2021-08-21浏览次数:13编辑者:法商时代

尊敬的老师、亲爱的同学们:

大家好,威克家先生曾说过:“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”生命是长河,可它也有尽头。人生在世,痕迹永不磨灭。20216月,中国翻译界两颗巨星许渊冲、张培基先生逝世,享年同为百岁。

在中华历史文化底蕴中,存在许多著名的诗词,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等更为经典,为了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,许渊冲先生早早确定了自己的职业,走上了翻译道路。如今,世界熟知的便是中华文化底蕴的强大,著名诗词不论哪国民众都可以信口拈来,而“中国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”这一词条也渐渐被大众熟知,同时人们重新认识了“诗译英法唯一人”的工匠精神。

英雄,从来不是一个人。”张培基先生自青年时期立足翻译界,曾担任东京大审判翻译,归国后编成《英汉翻译教程》为如今青少年的学习提供便利。芸芸众生,可两位老人像是不知疲倦一样,从青年到老年,逐梦译坛,从不言弃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手中的笔才得以停息。

1931年,许老翻译了林微因的《别丢掉》,由此开启了他的翻译事业,他曾说:“翻译的快乐对于我就像水和空气。”“沉浸在翻译世界里我就垮不下来。”他每天坚持翻译800字,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,几十年来没有一天落下过。对他来说,时间就是生命,一秒钟或许可以翻译出几个文字来,又或许可以为很多位青年解答疑惑,这成为他每天都在思考的“计算题”。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,电子科技的发达使翻译工具也早由书笔更改为电脑,对于一个年近百岁的人来说,电脑打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更何况是每日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,在如此高强度的压力下,许老也从未停止过自己的翻译事业,他将自己的八十年都奉献给了中国翻译事业,译著跨越中、英、法等语种。在他面前,语言艺术从未因国家差异成为问题,我们从小可以阅读国外著作,当远洋在外的学子可以看到中国诗歌,许先生可谓是功不可没。

    20世纪中期局势并不稳定,可即便在此番情境下,一些人依然坚定献身国家的决心。张培基先生身上,存有一个国人强烈的爱国精神及奉献精神。1946年,他曾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英语翻译,参加了审判日本战犯的工作,后赴美国留学。祖国始终是海外游子最大的依靠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毅然回国,放弃美国的优渥待遇,先后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,张先生著述及译作颇丰,尤其是英译的大量中国现代散文,是英语专业学习的案头必备。

    世界文化存在差异,语言的差异性对人类文化传播有着巨大影响,许老先生曾说:“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,转化为全世界的美,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乐趣。”正是因为这样的目标和责任,许渊冲先生、张培基先生肩负使命,精益求精,笔耕不辍,用人生的华章书写工匠精神的本色,让中国优秀的文化在世界的舞台熠熠生辉。

    两位译坛巨匠以认真的敬业精神,忘我的奉献精神,不断追求的执着精神,怀赤子之心,穷毕生之力,为不同的语言建立起沟通的桥梁,使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,使世界的文化更加光辉灿烂。为此,我倡议,作为青少年的我们,不论身在何时、何处,都应拥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,应志存高远、忠于祖国,应勤奋·学习、锤炼身心,将“青春是用来奋斗的”这一理念贯彻到底。

此致

敬礼!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张雯蕊

20211015